转发:关于印发《江苏师范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11-02   浏览次数:337

各党支部、系、中心:

       现《江苏师范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发布至学院网站。

江苏师范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2017103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和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我校共青团各项工作,推进共青团改革创新,进一步发挥共青团组织我校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据《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青联发201618号)、《江苏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团苏委联201712号)等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立足于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围绕青年、关照青年、服务青年,不断提高青年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遵循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进展和青年成长发展新特点,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共青团活力,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构建科学、高效江苏师范大学共青团工作体系。

(二)基本原则

牢牢把准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在校党委领导下开展各项青年工作,自觉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共青团改革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在青年中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我校团员青年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深化以青年为中心的改革,把准青年脉搏,倾听青年心声,坚持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让青年成为团学工作和活动的主角,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提升青年获得感,使共青团组织成为青年“想得起、找得到、信得过”的力量

精准把握问题导向坚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把青年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青年所思、所盼、所忧、所急,紧紧围绕提升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两大战略性课题,深入剖析当前共青团工作存在问题的症结根源,着力破解制约高校共青团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围绕学校中心任务,把青年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统筹推进上下联动。着眼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既坚持全面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和源头发力,又注重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团组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

(三)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涵养正气,传播青春正能量,使团的思想引领工作更加坚强有力,全校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以“建设青年身边的共青团”为主方向,通过加强组织基础团务、队伍和制度建设,促进团组织运转更加规范、顺畅,团干部作风更加扎实过硬培育和发展共青团工作品牌,建设品牌项目体系,谋求共青团工作特色发展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共青团工作开展更富针对性、实效性。

二、改革措施

(一)改革优化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1. 改革完善共青团组织机构设置。根据团中央、团省委的组织改革要求,结合我校共青团工作实际,在原有办公室、组织宣传部的基础上,撤销文体工作部,增设志愿者工作部,以进一步抓好抓实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依托大学生活动中心,增设青年艺术教育中心,统筹青年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同时,增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专员岗位,负责全校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开展。二级单位团委按照自身工作实际合理设置和调整组织架构。

2. 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属学生组织架构,积极探索团属学生组织“一心双环多面”的工作格局。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以校团委为核心,以学生会组织为主体,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形成既相互协作、高效运作,又聚焦主业、凸显特色的团属学生组织工作框架。修订《江苏师范大学学生会章程》《江苏师范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促进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服务和管理,支持学生社团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3. 构建项目化、品牌化、网络化的工作机制。对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促进“与信仰对话”“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挑战杯”“创青春”“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下乡”“研支团”“西部计划”“苏北计划”“三走”“共青团精品课程”“青年研究专项课题”“基层团务规范化手册”等项目的规范运行和内涵提升。着力打造校园十佳歌手大赛、舞蹈大赛、话剧大赛、青春剧场、校园明辨会、传统节日互动体验营等共青团工作品牌。探索“互联网+共青团”工作新模式,注重运用校院两级共青团组织官方微信、微博矩阵等新媒体指导和推动工作,实现共青团活动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充分互动

(二)改革健全基层组织制度

4. 严格落实各级团组织密切联系青年制度。按照团中央“1+100”制度要求,校院团委专职干部每年联系2个以上基层团支部,经常性直接联系不少于100名团员青年,直接开展联系、服务、引导工作,努力建设“青年身边的共青团”。推动共青团工作与团中央“青年之声”平台全面融合,创新引领团员青年的载体和方式,完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机制,构建团干部、基层团组织、团员青年“三位一体”的联系和交流平台;通过实行青年评议工作制度,使青年更多地参与到共青团工作的决策、设计、实施、考评全过程之中;加强各级团组织之间的交流,扩大“走出去,请进来”范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5. 落实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根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要求,严格执行定期召开校院两级共青团代表大会的制度。进一步提高民主程度、增强代表性,基层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青年和青年教职工的代表比例不低于70%。充分听取团员代表意见,畅通代表参与渠道,推行代表常任制、提案制和大会发言制度,建立校院两级团组织定期向团的常任代表报告工作和听取意见建议的制度。

6. 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严肃团的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基本制度,深入实施团支部活力提升“磐石工程”,着力提升组织运行活力、工作开展活力和团员参与活力。巩固现有团支部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强青年教职工团组织建设,不断推进社团建团、公寓建团、志愿者组织建团、创新创业团队建团等“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试点推行“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制度。广泛开展共青团员先锋岗(队)创建,深入开展魅力团支书、活力团支部风采展示评选活动,选树团干部、团支部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团员增强团员意识和先进性、荣誉感。

(三)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7. 深入实施“青年思想引领精准化工程”。通过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立项、共青团精品课程建设等方式,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将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贯穿共青团各项工作,创新组织动员团员青年的载体和方式,广泛开展“苏师青年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完善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发展诉求、不同群体特点的青年思想引导工作体系,提升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进一步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体系,科学设计党性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岗位锻炼、对外交流、朋辈教育等培养路径和方式。切实加强与校内相关部门及学院的合作,协同促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青年中的传播。

8. 进一步加强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借鉴“第一课堂”的做法,加强与学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机构的合作,对团员青年在就业创业、科研创新、志愿服务的实践经历及表现情况进行打卡记录,量化管理。在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全面记录,科学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形成“第二课堂成绩单”,充分发挥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支撑作用。逐步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促进“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9. 全力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工作。打造“三赛合一”平台,加强“两库一网”建设。“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项青年创新创业及公益赛事实现资源整合,统筹规划。重点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卓越导师库”“青年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库”和“青年创新创业信息交互网络平台”。深入开展校院两级“挑战杯“创青春”系列竞赛,做好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工作。举办“青春创业大讲堂”,搭建青年与企业家、专家学者、金融投资经理人、政府部门负责人之间沟通交流、学习研讨平台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评估、贷款融资等服务。

10. 科学规范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持续推进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品牌工作,着力打造“青春就要志愿”的师大校园名片。加强青年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推进青年志愿者协会和青年志愿者发展中心的建设,完善志愿者的注册和激励机制,加强对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工作,树立一批青年身边可学可信的先进志愿服务典型,形成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

11. 健全和完善青年困难帮扶、青年权益维护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团支部的作用,依托校学生会和相关学生社团,通过线上互动平台、线下苏师青年普法课堂等途径,完善维护青年权益的组织渠道和救济机制。重视青年普遍性利益诉求,积极发挥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治校功能,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倾听青年意见建议,促进青年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12. 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共青团工作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努力建设青年身边的共青团。创新组织动员团员青年的载体和方式,完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加快团属新媒体矩阵建设,提升学院团属新媒体运用能力和水平,加强工作联动。加强校园网络安全青年志愿者和网络文明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工作、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开展网络文明青年志愿行动。加快研发和推广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丰富网络先进文化内容供给。

(四)改革完善团干部选用培养制度

13. 改革团干部配备、考核、管理制度。打造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共青团干部队伍。在保持校级、院级团委领导班子专职职数达标的基础上,从青年教师中选任至少1名兼职或挂职副书记、从学生中选任至少2名兼职副书记;挂职、兼职团干部不占编制,不完全对应行政级别;挂职干部只转组织关系、不转行政关系,兼职干部职数根据工作需要予以灵活掌握。学校从严选拔、管理团干部,科学考核、评价团干部。

14. 完善团干部培养体系。开展团干部健康成长教育,引导团干部筑牢理想根基,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勇于开拓创新。完善校院两级团干部培训体系,鼓励团干部开展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注重对团干部进行多领域多岗位培养锻炼,积极选派团干部参加上级团组织和党委组织部门安排的挂职锻炼活动。建立健全对学生骨干的选拔考核、培养使用、淘汰退出、激励问责等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品学兼优、朝气蓬勃、心系青年的学生骨干队伍。

(五)改革优化保障机制

15. 优化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校党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团的工作,实现党建与团建同规划、同部署。学校党建工作会议要明确列入共青团专题内容,将团的建设纳入学校党的建设总体格局。校团委书记作为校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完善学校团组织“受同级党组织领导、同时受团的上级组织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同级党组织确定团组织主要负责人任免等事项,应事先向团的上级组织征求意见。将“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我校基层团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团组织推优的各项工作程序。

16. 优化资源条件保障机制。校团委的领导职数、专职干部编制数参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15号)执行。校团委书记按学校处级正职干部配备和管理,校团委各部(中心)部长(主任)、学院(部)团委书记为专职干部的,按学校正科职干部(或七级职员)配备和管理。建立健全对学校各级团组织的评价考核制度,重视评估结果应用,将评估结果作为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学校财政对于共青团工作予以充分的经费保障和支持,在保证原有校团委工作经费的基础上,按照生均不低于20元的标准划拨共青团组织建设专项经费。各学院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学院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切实保障学院共青团活动场所、活动设施等硬件条件。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改革方案实施组织领导

学校共青团改革涉及长远、牵动全局,具有复杂性、系统性、艰巨性、长期性特点。在改革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科学统筹,稳中求进,注重实效,为全面深化共青团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分层推进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本方案经校党委研究同意后下发,由校团委牵头,各相关部门、各基层团组织应按照《江苏师范大学共青团改革任务分解》(见附件)要求协同实施,方案执行落实情况纳入各二级党委、相关部门和各级团组织的考核内容,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制度执行到位。

(三)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

校团委应强化改革方案的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充分凝聚改革共识,营造改革氛围,稳妥有序推进学校共青团改革。